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現代人類復興的創世者


                    
 大衛·本-古里安


 

 戴维·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希伯莱语:דוד בן-גוריון‎,1886年10月16日-1973年12月1日),為以色列政治家暨該國第一位总理(於1948-1953年、1955年-1963年任職)。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最重要的領導者,現代以色列國家主要締造者,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在其活著時就已經被公認為以色列之父,是現代人類復興的創世者、永恆象徵。

目录
    1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舵手
    2 創建以色列國
        2.1 頭腦冷靜的分析家
        2.2 小心謹慎的國務活動家
        2.3 超凡魅力的領導人
        2.4 戰爭的統帥
    3 影響及評述
        3.1 ”歷史給以色列民族的一件偉大贈禮“
        3.2 賜予歷史的偉大贈禮
        3.3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4 軼事
    5 資料文獻
    6 參見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舵手

本-古裡安成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舵手是在1942年6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激烈的時期。當時他令人信服地使出席美國猶太復國主義大會的603位代表接受了比爾特莫爾行動綱領。這個以代表大會的召開地點——紐約一家飯店命名的綱領確定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新目標: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

這是第一次把建國正式確定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終極目標。當然,在過去还有其他領袖試圖揮舞同樣的旗幟, 如哈伊姆·阿爾洛索羅夫,30年代勞工運動的偉大希望。亞博廷斯基,不同政見的修正派權威領袖。另一方面,哈伊姆·維茲曼傾向於再等待另外10年或15年。

本-古裡安對以色列獨立的決定性貢獻首先在於他的時間感。他是唯一理解這場世界戰爭對猶太國的建立提供前所未有機會的人。他認識到在這樣的戲劇性的現實當中,當整個世界都燃燒着戰火的時候,當一些帝國傾覆,另一些帝國又取而代之地興起;一些邊界在地圖上被抹去,另一些邊界又被劃定的時候,這對猶太人民提出建立他們自己國家的要求是千載難逢的時機。俾斯麥曾經寫道:“一個國務活動家不能創造,他只能躺在那裡等待他聆聽到上帝腳步的迴聲。然後他應當一跃而起,抓住上帝披風的邊緣。”
創建以色列國

創建以色列國是戴維·本-古裡安最卓越的貢獻之一。
在世界大戰那疾風暴雨般的災難性後果當中,他知道如何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提供它需要的領導。他同時是小心謹慎的國務活動家,是頭腦冷靜的分析家,具有超凡魅力的領導人和戰爭的統帥。

頭腦冷靜的分析家

對中東形勢所做的正確分析使他遠遠超出了哈加納專家們的意識界。他預見到與相鄰阿拉伯國家的全面戰爭的爆發,并且得出了各種結論。他把安全事務置於當仁不讓的全面負責之下,派遣他的使者奔走於世界各地找尋武器,將處於地下狀態的哈加納組織變為能夠擊退阿拉伯人入侵的正規部隊

當巴勒斯坦的許多猶太社團的最高領袖們受到阿拉伯襲擊的恐嚇,放棄他們關於宣布以色列獨立的決定時,本-古裡安那超凡脫俗的領導能力在宣布立國之前的那些最為殊死鬥爭的歲月裡得到了確認。他受到恰當的彌賽亞信仰的鼓動,成功地說服了一些人,將正確的意志直接輸送給另一些人,貫徹了他的宣布立國的決定。他最終證明是一位傑出的戰爭領袖。儘管是一個在其一生中從未打過仗的62歲的老人,但卻較他的將軍們更準確地抓住了各個戰略問題,成功地實現了他的雙重戰略目標:阻止阿拉伯軍隊進攻,光復較之聯合國授予猶太人的要大的多的領土。

國家的建立對於本-古裡安來說不是結束而是開端。他不得不根據最恰當的看法和思想來塑造新的共和國。他最初的努力是把“國家地位”原則灌輸到他的民族中去。一個先前喪失自己獨立達2000年的民族不得不設法理解“政府”這個概念幷不意味着什麼外族的統治,而是它自己的治理。那些在英國人統治時的各個自行者組織,不得不被國家主權的正式機構所代替。在圍繞以色列的戰鬥正在劇烈進行的時候。他解散了私人軍隊——伊爾貢·瓦茨伊·柳米和萊希(斯特恩)。基於同樣的理由,他解散了由帕爾馬赫各精英小隊組成的獨立機構。他公佈了一系列關於教育、勞工、青年事務的法律。本-古裡安的這些首創給他帶來了相當一些敵人。許多政治領袖發現很難同他們或他們的黨派建立起來的私人組織劃清界限,把他們的勢力範圍移交給國家。

小心謹慎的國務活動家

但國家地位觀對本-古裡安來說只是實行其觀點的一種工具。他的觀點在那場戰爭仍在進行期間以本-古裡安式的炙熱和戲劇形式表達出來。在1948年,他宣布了民族的下一個目標:在4年裡使以色列人口增加一倍,讓這個國家淹沒在史無前例的移民浪潮中。他拒絕了他的一些同事的 看法、即移民是“有選擇的,只有年輕和有能力的才應被允許進入這個國家“。本-古裡安受他特有的緊迫感的驅使,廣泛開放以色列的大門,儘管他知道大批量的移民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難題。他幷不到此為止,而是讓這個國家面對連續的挑戰:解放祖國,遣返被放逐者,對國民教授希伯來語,征服沙漠,把猶太人塑造成為”選民和卓立於各民族之中的人民。“

國家創立後的最初幾年對於本-古裡安是殫精竭慮的幾年。他領導着他的國家去完成吸收新移民與建設現代經濟的龐大任務。他不得不締造一支能夠應付任何阿拉伯聯盟的軍隊。他不得不面對 由於定都以色列首都為耶路撒冷而引起的世界性非難。

他領導着自己的國家渡過了那些考驗的歲月——阿拉伯恐怖主義活動和以色列進行的報復,埃及人重新武裝和1956年的西奈戰役。在緊隨西奈戰役之後的以色列的”黃金時代“,他把大量的權力賦予他的年輕的助手摩西·達揚、佩雷斯以及其他人,他本人則滿足於批准他們的倡議和保護他們免遭他們的政敵的批評。作為人類的一員,他確立了民族領袖和卓越的國務活動家的標準。

他可能是一位令人生畏的政敵,然而他也是敏感和仁慈的。他不能忍受在以色列的各次戰爭中因生命損失而引起的痛苦。他能探究到思想和精神的極深層面,是迄今為止以色列唯一堅定相信在思想知識和政治領域建立一種永恆對話的領導人。他經常會見作家、哲學家、教授,向他們徵求意見。他同全世界的思想家、宗教領袖和歷史學家都保持着不斷的書信往來。

在對知識的這種不可遏制的追求中,他深入世界文化的寶庫,學習外文、宗教觀念和道德論著。他很推崇柏拉圖所提倡的那種哲學家式的政治家。由約翰·F·肯尼迪在他於達拉斯去世前幾小時潦草寫下的筆記中可看出他可能受到本-古裡安的啟示,他寫道”領導和學識二者是必不可少的。“


超凡魅力的領導人

他的密友伯爾·卡茨內爾森稱他是”歷史給以色列民族的一件偉大贈禮“。這是千真萬確的實話。但本-古裡安亦是賜予歷史的偉大贈禮。本-古裡安超越了近代世界史上任何一位領袖,並且在活著的時候便成為國父。他像摩西一樣把以色列的孩子帶出埃及,像約書亞一樣征服了希望之地,像大衛一樣建立了以色列王國。

本-古裡安置於這個年輕國家面前的大多數激動人心的挑戰已被成功地予以制服。創建以色列軍隊,勝利進行獨立戰爭,大規模遷徙和吸收移民,回歸故土,教授希伯來語,免費教育,國家的工業建設,科學和院校的迅速發展,這一切都表現出猶太人民在自己祖國土地上復興的明顯特徵。以色列在本-古裡安辭職及逝世後所取得的戰爭勝利以及與埃及締結的和平條約、與某些溫和的阿拉伯國家建立的萌芽般友好關係也適合本-古裡安的思維方式。

然而,所有這些成就在本-古裡安眼裡只是創建國家過程的第一步,屬於他劃定的奠基和締造新國家框架的階段。迄今為止,以色列的大多數成就保證了它作為實體的存在和生存。誕生於懷疑和捉摸不定之中的以色列國已經立住了腳跟,但框架卻仍然在等待着填充無與倫比的以色列的以及普遍的道德價值觀的內容。這將會使以色列“卓立於各國之中”,成為一個榜樣的社會。這種無與倫比性在本-古裡安看來恰恰是以色列生存的條件。“以色列的命運取決於兩件事,”本-古裡安不止一次地說道,“即取決於它的實力和正義。”

戰爭的統帥


就當時猶太世界的狀況,著手創建一支確保以色列安全的強大軍隊。在以色列立國初期,許多人對它能夠與敵視它的阿拉伯鄰人的聯合力量相匹敵感到懷疑。本-古里安也懷有同樣的憂慮。但本-古里安的努力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果。最初幾年威脅着以色列的毀滅性危險已經不復再現。

本-古裡安堅信,以色列只有在它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公正、道德的社會才是最重要的。他不斷在旅行中宣講以色列成為一個“選民和卓立於各國之中”的國家的必要性。

今天以色列国防军的性质是1948 年战火中本·古里安总理决定的。在1948 年战争的第一次停火期间,本·古里安总理断然对军队进行了改编。当时,围绕着是建立一支革命军队,还是建立一支普通军队,是有争论的。“帕尔马契”既没有军衔,也没有勋章,缺乏正规的军事规章制度和纪律,非正规军的色彩很浓厚,在本质上具有强烈的革命军队的性质。本·古里安总理英明决定,将“帕尔马契”改编成英国式正规军队。对此, “帕尔马契”深感失望。本·古里安总理克服了“帕尔马契”的抵触情绪,在改编成正规军的过程中,具体地运用了利德尔·哈特的思想。应该说今天的以色列国防军仰赖于前总理本·古里安的远见卓识和英明决断之处甚多,正是他于国家动乱和战火纷飞之时,有效地指挥了具有革命性质的“帕尔马契”,并预见到战争结束后的需要,确定了将“帕尔马契”改编成正规军队的方针。国家动乱期间所需要的领导人,不是在人民前面先行一步的群众领导人,而是能够预见到动乱后5—10 年情况的哲学领导人。


影響及評述

“歷史給以色列民族的一件偉大贈禮”

正如贝尔福宣言是魏兹曼的个人纪念碑一样,以色列宣布独立也是本·古里安个人英雄历程的辉煌顶点。虽然强调某个天才人物在历史上的决定性作用或许是不恰当的,但研究以色列历史却迫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毁是誉,本·古里安将被后人铭记为以色列国家当之无愧的创始人、这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柱石以及它的象征。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周围始终有许多强有力的人物,然而,在那些重要的历史关头,他却能够起来领导他们。他对各种事件发展方向的敏锐感觉,和对潜藏于环境中的种种机会的判断始终超过他的同僚们。他也表现出决策的果断。为了使自己的看法成为现实,这种果断是十分必要的。往往由于过分拘泥于细节,他周围的同僚们总是非常优柔寡断,而且只要诸事缓慢进行,他们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就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然而,当瞬息万变的事件使这种性格变得一钱不值时,本·古里安的果敢和决断,他简单明了的做法就能使他战胜他的反对派。在他的右边,恐怖主义者表现出极大的胆量,但却缺乏政治远见;而在他的左边,理想主义的思想却又太容易陷入抽象概念的迷宫。只有阿哈德·哈阿姆和马格内斯-布伯-青年卫士圈子中的坚定分子才对作为一种历史力量的犹太复国主义有着同样深刻的理解,但本· 古里安却能用在不时的辩论中否认他们超然性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将他们贬低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学术范畴。只有雅博廷斯基才更加深刻地表达了民族精神,但是,本·古里安从本质上接受了他的政治策略,这样就使雅博廷斯基也不再可能成为巴勒斯坦的另一个领导中心。由于他的见解高出于那些与他观点一致的同僚,他能够指挥着他们和人民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中争取独立,而实际上,他们中能够懂得独立的意义,特别是它的终极意义的人并不多。


賜予歷史的偉大贈禮

本·古里安具有远见卓识,懂得在人民政治上无知的情况下把选择强加给他们,并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他却已能够触及未来并且寻找通向未来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一步一步地离开了那些停留于过去目标的人,并且在每一个新的阶段争取到新的支持者。从乡村到犹太工总,从巴勒斯坦工人党到犹太人协会和英国权力机构的外交舞台,从这个外交舞台到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以及到他希望一个独立的新国家能得到其承认的外国力量,最后,他掌握了军事领导权。

本·古里安能够理解二十世纪世俗的强权政治和建立一个新国家的历史时机,除了其宏观的政治潜力外,美国对他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谜。他了解外部世界的唯一根源是他曾涉足过的希腊哲学和佛学。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是他的仇恨所在,同时这种仇恨又混杂着对它力量的敬畏。对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古老根源的追溯,使本·古里安得以将它置于一种超然于当代的犹太传统和经历的千年远景之中。他使犹太历史发生了激烈的转变,从而使得犹太复国主义的需要适合于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他更喜欢与某些特别挑选出来的年轻人合作,这些年轻人往往是他同辈人的下一代。因此,与他的同辈人相反,他对未来表现出更多的关切。他的同辈人指的是当初经历过奥斯曼时代及奥斯曼时代之后历史的那批人。本·古里安能够很快对人作出评价并使用他们,而像他经常所做的一样,一旦他发现用之不当,他也会马上弃之不惜。他决不以个人的偏爱来酬劳别人。他并不长于评判别人,不过他却能够发动他们。在选择他的部属时,他不能够凭直觉马上了解他们的素质和才能。但他却能始终认识到他们是人民的将军,并且能密切注视着他们的行动,随时罢黜不称职的人。在评价他们的潜力时,他不依赖于对他们性格的了解,而是依靠对他们的背景情况的了解。

他深深了解战争对于犹太复国主义事业和以色列社会性质的意义。他相信,只有通过战争,犹太复国主义才能结出成果;他也很清楚,这将决定新国家的特点和将来后辈们生存的条件,于是他选择了军事解决的手段。虽然他并不热衷于所涉及的一切,他却赞赏它们这种自我实现和一往无前的禀性,以及它们可以释放出来的创造力。

古德有言:倘非其人,即易着魔。又曰: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莊子》: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軼事

20世纪60年代初,中东上空乌云密布。阿以双方对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结果都不满意,加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激烈争夺,各自支持一方,煽风点火,兴风作浪,一场新的中东大战正在酝酿之中。作为以色列备战的重要靈魂人物,总理本·古里安于1963年6月10日,亲自给以色列总参谋长拉宾打电话,提出到了该起用沙龙的时候了。拉宾请示给沙龙什么职位,本·古里安说以色列最高领导层早有考虑,派沙龙到对以色列具有关键地位的北部军区担任参谋长。拉宾提出许多人恐怕会反对,本·古里安态度强硬:连同你拉宾出任总参谋长,都是以色列应付目前中东局势的需要,谁要是不顾大局,就让他滚开!

 

資料文獻

  • 《以色列现代史》1974(英)诺亚·卢卡斯(Noah Lucas)著;杜先菊,彭艳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19569 / 7100019567
  • 霍华德·萨克尔(Howard M.Sachar)著《以色列史:从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到我们的时代》
  • 《赎罪日战争》 [以色列]恰伊姆·赫佐格
  • 《1973年阿以战争》 [美]乔治·W·高里奇
  • Bar-Zohar著<現代以色列之父>
  • 《中東戰爭全史》田上四郎

參見

    政治體制
    權力分立
    议会
    民意代表
    聯盟
    聯合政府
    國際關係
    戰爭
    軍事
    國防部
    参谋长联席会议
    武裝力量的專業軍人之首
    “ 正義和實力”
    救贖事業
    人類的動力系統、構成系統、運作系統、目的系統
    堯
    舜
    章太炎
    譚人鳳
    湯武革命
    伊尹
    姜太公
    李靖
    與時俱化

10个分类:

    1886年出生
    1973年逝世
    以色列總理
    冷戰時期領袖
    以色列獨立宣言簽署人
    伊斯坦堡大學校友
    華沙大學校友
    移民以色列的波蘭人
    波蘭猶太人
    以色列猶太人


 


  
摩西·达扬 




摩西·达扬(希伯来语:משה דיין‎‎,1915年5月20日-1981年10月16日),以色列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生于巴勒斯坦达加尼亚的基布兹,早年就讀於希伯来大学和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军事。參加幷親自指揮了全部四次中東戰爭,有着極為罕見的軍事生涯,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特別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將領之一。

50年代曾出任過農業部長;1967年到1974年間,任職以色列国防部长;1977年至1979年任外交部长,参加了大衛營協議。在二战中,因伤导致左眼失明,人称「独眼将军」。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他提出了后来被证明是极其出色的达扬计划。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他都是以色列軍隊总指挥。自著有《西奈战役日记》和自传、回忆录等。
  

目录
    1 生平及歷程
    2 摩西兵法
    3 出將入相
    4 評述及爭議
    5 文獻資料
    6 參見


生平及歷程

达扬生于1915年5月20日,父母是俄裔犹太先驅于1908年响应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号召移居巴勒斯坦。 1921年7歲時移居拿撒勒西南的纳哈拉勒合作农庄。熟悉幷力行於各項農務工作。曾就讀于纳哈拉勒农业中学和特拉维夫的法律和经济学校。
                                                                                      ·【圖為童年時的達揚和父母
1929年,十四岁的达扬参加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地下武装“哈加纳”,这个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犹太定居者免受阿拉伯人的攻击。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1937年,被选为犹太人定居点警察,同年底,被送进哈加纳排长学习班学习。学习结束后,当了名教官,他亲自编纂了《野战指南》教材,使受训的官兵颇有收益。1937年作为文盖特(驻巴勒斯坦的英国军官,被称为“犹太人之友”)队长的副手参加文盖特部队特别“夜战队”的活动。
 1939年“哈加纳”被英國當局宣布為非法,他当时是“哈加纳”的教官的身份被英国统治当局逮捕入狱,1941年获释,不久,担任犹 太人突击连连长。在叙利亚接受情报侦察训练,同年随英军到黎巴嫩,在叙利亚、黎巴嫩边境与法国维希政府军作战,一次军事行动中失去左眼,从此他开始佩带一个黑色的眼罩,以后这也成为了他的个人标志,因有“独眼将军”之称。从此,海盗形象的黑眼罩成了达扬的代表。随后,他作为“帕尔马赫”突击队(隶属于“哈加纳”,后被解散,合并到以国防军)的第一批参加者继续活动,他还参加犹太建国会特工组织,组建情报搜集网,并支持英军反纳粹的情报活动。

以色列复国后,曾参加历次中东战争,历任耶路撒冷地区司令、南方军区司令、北方军区司令、总参谋部作战部长、总参谋长、农业部长、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等职,参与策划或指挥一系列重大作战行动和外交谈判: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立国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达扬受命,组建第八十九突击营。达扬率领他的八十九营奔赴战场,总是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提出的口号是“跟我來”,而不是“给我上”。由於其出色的戰鬥指揮能力,被其靈魂人物大衛·本-古理安直接從營級指揮員提拔為耶路撒冷防线的指挥官。达扬的所作所为,深得总理本-古里安的赏识,很快被擢升为耶路撒冷战区司令长官。翌年,又被提拔为少将,达扬当时年仅3 4岁,成为以色列军队中最年轻的将军。他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为使更多的军事人才脱颖而出,他规定退役时间为4 0岁,好让更多的人得到及时晋升提供机会。 曾代表以色列同约旦国王阿卜杜拉谈判,首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达扬被任命为中东和谈以方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罗得岛举行的停战会谈并赢得军人政治家的讚譽。

1949年10月,晋升为少将,担任南方军区的司令。1952年初,赴英国德维泽高级军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又出任北方军区司令。他为以色列国防军培养了一大批勇将,代表人物沙龙及曾任总参谋部长的巴列夫等。1952年底,被任命为总参作战部长。1953年12月,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在任期间,把以色列国防军建设成为一部随时可以启动的战争机體,作战能力空前提高。

摩西.达扬担任總参谋长的时期里,正是中东地区的多事之秋,虽然在1949年签定了停战协定,但是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仍然对以色列进行着海上封锁,军事和经济的制裁,关系持续紧张,摩西.达扬更是坚要决主张进行强烈有效的报复行动。

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摩西.达扬领导了整个以军的战役行动,攻取了埃及的西奈半岛。1956年7月,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英国对埃进行武力要挟,要求以色列提供援助。时任以军总参谋长的达扬主动向本-古里安请缨,保证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赢得对埃及的战争,以达到占领大片阿拉伯领土,为日后谈判筹备资本。提出“达扬计划”,规定以色列在西奈空投部队并向苏伊士运河进犯作为行动的开始,以便给英、法干预提供借口。为此他精心策划了“卡代什行动”,

1958年摩西.达扬离开了部队,開始著力於政治。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达扬刚过他自己规定的军人退休年龄,便以身作则,自觉退了下来。他加入了以色列工党并进入议会。1957年,达扬退出现役,入希伯来大学学习政治与中东问题。大学结束后,步入政界,于1959年底被任命为农业部长。

从1959年到1964年,他在政府中担任农业部們的領導工作。1966年,达扬考察了正在进行的越南战争,并大胆预言:美国在越南没有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1967年,曾筹划与領導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爆發之前,摩西.达扬因为他的极高的威望迫使時总理任命其为国防部长来对抗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进攻。

1967年,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阿以武装冲突频烦。当埃及总统纳赛尔于5月22日封锁亚喀巴湾时,以总理兼国防部长艾希科尔感到举措难定,达扬站了出来,向艾希科尔要求“正式服现役”。艾希科尔答应让他当副总理,他断然拒绝,建议任命自己为“与埃及对阵的前线司令官”。与此同时约旦、伊拉克等国表示其军队接受埃及的指挥,阿尔及利亚、科威特等国将军队相继开到西奈。一时间,战云密布,一触即发。以色列国内笼罩着不安的情绪。 

达扬感到责无旁贷,頻頻到前线视察,那里都是他的老部下,人们对他充满了尊敬。达扬找到军需官,向他要了一套没有任何军衔的军服和一支左轮手槍,准备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参战。这时,艾希科尔总理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终于于1967年5月任命达扬为国防部长。在战争之前,人们还在为以色列的生存担心,仅仅在6天之后,以色列就变成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地区性大国。达扬通过这一戰成为拯救以色列的英雄,被人们称为一名杰出的战术家和战略家。甚至他的黑眼罩也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年轻人以带上黑眼罩而备感自豪。

1 9 7 3年,阿拉伯国家在犹太人的赎罪日对以色列发动戰爭。阿拉伯国家军队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以色列展開全面进攻,在战争初期以军损失惨重,形势对以色列十分严峻,达扬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垮叙利亚军队,腾出手来重点对付埃军。打败叙军后,埃以双方在西奈展开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参战的坦克超过了2 0 0 0辆。达扬根据战场的形势变化,果断地採納了手下虎将沙龙的建議,沙龍遂率其部强渡苏伊士运河,将埃及退路切断,埃军腹背受敌,处境日益被动。1 0天后,在以军强大的攻势下,埃及被迫宣布停火。

战后,达扬退出军界,他于1977年5月以”只有一名黨員的黨“的身份受邀担任贝京内阁的外交部长,在任内参与了1978年9月以阿戴维营协议和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的签订。作了许多具体的工作。1979年10月辞职。1981年4月,他领头组织国家复兴社会党。同年10月16日,因患心脏病去世。

                                      

摩西达扬兵法

摩西·達扬将军对军队的不断培育和加强:

1953 年12 月7 日,当时38 岁的达扬将军就任了以军总参谋长。达扬将军上任伊始,便根据自己的思想断然对军队进行了改编。他的方针是削减不适用的部队,建立一支精干的国防军。达扬将军花了三年的时间逐步地、系统地改编了军队。他的第一项措施是大胆地裁减军队人员,限制现役军官的人数,用节省下来的经费购买武器装备。此外,来自“哈加纳”时代的许多高级军官也离开了军队。这样,在1948 年独立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帕尔马契”成了以色列国防军的主要力量。达扬将军对军队的这种改革,是以色列国防军从过去的“哈加纳” (防御型部队)向“帕尔马契” (进攻型部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项措施是实行退役制度。参谋人员40 岁退出现役,野战部队军官退出现役的年龄更小。人事部制定了军人抚恤法,以便军官年满 40 岁时能顺利地退出现役。由于经济界需要这些朝气蓬勃的领取退役金的前军官,并为他们提供较高地位,加之人民也广泛支持军官退役制度,所以以色列社会的军事色彩日益浓厚起来。达扬将军离职后即 1958 年以后,以色列军队年龄大的人员逐渐多起来;即使如此,在第四次战争中,达扬国防部长不过58 岁,埃拉扎尔总参谋长48 岁,北部军区司令霍非中将46 岁,南部军区司令戈南少將43 岁,指挥渡河进攻作战的沙龙将军45 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防军的精华—空军飞行教官是22—23 岁,服兵役年龄为18—21 岁。

第三项措施是“画龙点睛”——培养全军的战斗意志。统帅部队不是用语言和文书提供情报,主要的方法是向部队下达具有指导作用的指示和发出“跟我来”的命令。达扬认为,国防军在战场上的失败是指挥官脱离实际战斗的结果。他强烈要求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到第一线去。一般来说,指挥官在战场上最难作出的决断似乎是在执行任务或保存自己中作出抉择。以军尽管对人员损失最为敏感,但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支部队只要还保存50%以上的战斗力,其指挥官就不能把失败看成是正常的。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已扎根于以色列民族的特点即战斗精神中,并化为以色列军隊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如果抛开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无法理解以军在这些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




出將入相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达扬将军曾四次担任战场统帅,他的经历反映了以军走过的路程。例如,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总参谋长达扬取得了以下的经验教训: ① 在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作出了给军队下达行动命令的决定。由于这个决定,在预备役动员、各种车辆的准备、补给、航空突击和地面侦察等方面都出了问题,影响了作战速度。 ② 军事行动的上方悬着达摩克里斯的“政治之剑”。如果以色列的计划事前败漏,战争推迟哪怕只是两三天,以色列就会受到美苏的压力,而且,在联合国必然被谴责为侵略者。 ③ 在西奈半岛,以军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是如何战胜埃军,而是在政治限定的框框中如何作战。中止战争和结束战争的决定权不在以色列手中。

总参谋长达扬的这些经验教训,当然在六天战争中得到了运用。第一点经验教训,使以色列进行了周密的战前准备,并采取了欺骗作業行动。第二点经验教训,使以色列在六天战争中提高了进攻速度,缩短了战争时间。第三点经验教训产生的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六天战争时,隐秘开战时机,直到忍无可忍时发动进攻,制定的作战计划规定了进攻界限;以及战场的指挥等。

六天战争时,达扬将军规定部队前进的界限为米特拉——吉迪山隘一线,禁止向苏伊士运河挺进,因为如果前出至运河,必然引起新的战争。这个例子表明,以军前进的界限或进攻的终点,是自己部队所具有的绝对界限与对敌考虑的相对界限的复合物。以军之所以能有效地坚持前进界限和避免两线作战,同古代以色列民族为捍卫民族生存而战的历史顯然并非毫无关系。如果我们认真地考察一下国防部长达扬对战争指导的变化情况,就会发现他已经从1956 年苏伊土运河战争时的果敢、大胆,变为1967 年六天战争时的克制,进而变为贖罪日战争的慎重、被动,就象他的后发制人理论的防御方案所证实的那样。这固然是顾及国际舆论的动向和同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但也可以看作是他正视现实和认识界限的具体表现。

評述及爭議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
愛民可煩;凡此五危,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30年的中东血战,为以色列人铸造了一柄“利剑”,这就是“独眼将军”摩西·达扬。达扬多谋善断,狡猾詭诈。一旦捕捉到敌人的弱点,就会毫不犹豫地猛扑过去。因其极为好战,被人称为“战争狂”。
达扬本人性格倔强,坚持己见,桀骜不驯,从来不愿意当副手。他从不仿效别人,也从不会被别人仿效。一生有多次绯闻。

1967年,时任特拉维夫大学教授的摩西·达扬来沙龍住所拜访,说他刚从越南考察回来,认为一场大战就在眼前,要求作为一个普通戰士能在沙龙师参加战斗。沙龙不便拒绝,称老朋友永远是我最尊敬的客人。大战在即,時任以色列总理的艾希科尔还兼任着国防部长,他对是战是和犹豫不决,沙龙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不久,得到总参谋长拉宾突然病倒的消息,沙龙等人就展开拥戴摩西·达扬的活动,带着手枪闯进总理府,抓住艾希科尔5月28日讲话中的软弱把柄,迫使艾希科尔6月1日把国防部长一职让给摩西·达扬。 摩西·达扬出任国防部长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以色列,举国欢腾。沙龙发现以色列的政治天平一旦发生倾斜,以色列可能就会由老鼠变成狮子,由狮子变成神龙。6月1日,以色列让极端好战分子摩西·达扬进入内阁担任国防部长,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意味深长地对以色列谍报部长迈耶·阿米特说:“明白了,我刚刚听到达扬将军就任国防部长的消息。1965年在他访问越南之后,我曾有机会和他谈过话,知道他是一位善于对形势做深入分析的人,我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文獻資料
     
     * 马丁·万·克列威尔德 [以色列][出自《战争与后勤》] 1977
   《以色列现代史》1974(英)诺亚·卢卡斯(Noah Lucas)著;杜先菊,彭艳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19569 / 7100019567
    霍华德·萨克尔(Howard M.Sachar)著《以色列史:从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到我们的时代》
    《赎罪日战争 [以色列]恰伊姆·赫佐格
    《1973年阿以战争》 [美]乔治·W·高里奇
   《達揚自傳》摩西·達揚
    《中東戰爭全史》田上四郎1981 年10 月20 日

參見


    猶太復國主義
    與時俱化
    救贖事業
    大衛·本-古理安
    司馬法
    阴山之战
    肥水之戰
    郾城之戰
    章炳麟
    譚人鳳
    政治體制
    参谋长联席会议
    武裝力量的專業軍人之首


Israel-stub.png
分类:

  • 以色列軍事人物